顯示包含「財經名人 - 張化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財經名人 - 張化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14日星期四

14 Mar 13 - 張化橋:股民避地雷 須過4關

張化橋:股民避「地雷」 須過4關 稱沽空機構狙擊民企 反利發掘好股


來源: 經濟日報, 2013年3月11日


自綠森(00094)母公司嘉漢林業(Sino-Forest)被渾水研究(Muddy Waters)質疑造假後,擅長狙擊民企的沽空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2年前已跟民企博弈鬥智的「民企之父」張化橋表示,「內地企業做假帳確實是很普遍」。

他又教路,投資者要避免「碰地雷」,先要過四關;然後遵循積累知識及看長遠兩大原則去持股,但他直言「95%以上的人都是不適合去買股票的」。

曾在瑞銀華寶當分析員的張化橋向以敢言見稱,他在2001及02年踢爆歐亞農業和格林柯爾兩家民企造假,觸發兩股暴跌,雖然後者令自己賠上30萬元,但兩股最終被除牌,卻為他贏了一個「民企之父」的榮譽。



「沒有沽空機構 假帳更囂張」

對於近年愈來愈多沽空機構狙擊民企,張化橋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這些沽空機構的存在都是好事情,沒有這些人存在,那些做假帳的公司就會更囂張了。」

要在股海中避開涉嫌造假的公司,尋覓有潛力的好股,絕對是考眼光的遊戲,就連縱橫投資市場近20年、曾連續4年被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的張化橋也謙稱自己仍未學懂買股票。「我的表現馬馬虎虎」、「我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夠條件,我經常問我自己,是否買一個指數基金就算。」

他坦言,投資者「沒有時間就買指數基金,交給有經驗的投資者,買個盈富基金(02800),或銀行存款,或房子,因股票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買股票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有一個理論,就是全球95%以上的人都是不適合買股票的,也許包括我自己。」

買股學問深 95%人不宜沾手

在他眼中,買股票有四大條件:一、有時間研究,太忙的話便沒有時間進行研究,易墮投資陷阱;二、有錢,可買機票到處實地考察公司情況;三、有能力,有本事去進行調查與研究;四、心情要好,虧了一點錢就慌張跑掉就不行,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過了這四關,才有資格進入股票市場。

過四關看似不易,但他也樂意向投資者提供一些貼士,例如要查核一家公司的出口數據,可以到海關網,要審核稅收,可參照各國的稅收網站;要了解公司的經營環境,亦可觀乎公司的上下游企業營運情況,「信息都是公開的,其實你沒有甚麼優勢,每個人都有差不多的信息。」



拍板買賣5分鐘 「台下十年功」

跨得過四關,不等於立即可以在股市賺大錢,張化橋認為,要成為買股高手,便要向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學習。他稱,巴菲特平日看很多書,但做併購時會在5分鐘之內做決定,他買股票時也一樣,5分鐘決定買與不買。

大家不要少看這5分鐘,因「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他說,「投資者要看書、看報告、看分析,不斷去想問題,不斷去分析,透過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機會來到時才能及時把握。



估值難作準 買好公司不怕貴

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將目光放遠也是他買股的宗旨。他表示,「時間是長期投資者的朋友」,一家好公司,即使今天估值再貴,長遠也不貴,相反估值便宜的公司倘是個爛東西,長遠來看也是貴的,只是今天看來是便宜,故投資者不要輕易被目前的估值所蒙蔽,而忽略其長遠價值。


攻渝觸礁 激發入股重農行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假若你不能戰勝它們,便加入它們)」,這是張化橋親身與重慶農商行(03618)「交手」後,持有重農行股份的最大原因。

小額貸款業務 鬥不過地頭蟲

張化橋於2011年6月離開瑞銀,之後便開辦了萬穗小額貸款公司,其中一家分行位於重慶,正當他打算進軍重慶的貸款市場時,便遇到重農行這強勁對手。

「重農行可以接收存款,存款利率很低,所以它的資金成本很低,但我們做小型貸款是用自己的網絡,資本成本很高,而且我們的網點都沒有那麼多,因為建網點很貴,花時間,監管機構也不一定批准你」,故此其小額貸款業務一直遠遠落後重農行。

重農行前身為重慶農村信用社,08年6月改制成股份制商業銀行,擁有超過60年歷史,全國共2,700個網站。

他笑言,即使給他100億元,也難以複製重農行的規模,「因為重農行的根基很穩,在重慶沒有競爭,是最強的,一旦有金融危機,其他銀行的分行可能會撤退,但重農行不會撤退,因為這是它的家,它的地盤。」

既然鬥不過重農行,張化橋便決定做其股東,從另一角度去「補償」損失。「你鬥不過它,你就去買它的股票,並且以長期的態度去買它,就像投了一個小型貸款公司。」



揀行業龍頭股 有捷徑

除了靠親身經歷去揀股,張化橋認為,要在行業內挑選最好的公司,方法很簡單,只要隨便向10個人打聽便能知道答案,「飲料行業,每個人會告訴你可口可樂;電訊公司,香港跟中國的投資者都會說中國移動(00941),沒有人懷疑;保險公司,平安(02318)最好。」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15 May 12 - 民企之父 張化橋 投資四大錯引以為鑑

來源: 明報

「民企之父」張化橋 投資四大錯引以為鑑

浮沉股海十數年,張化橋自己及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都獲獎無數,但他自言到今天還在不斷犯錯。

張化橋總結了自己四大投資錯誤,即

(一)頻繁交易、

(二)馬虎研究、

(三)殺跌、

(四)追漲。

雖然自己屢錯屢犯,但他希望投資者能以此為鑑。

既然看好毋須又買又賣

首先對於交易次數,張化橋認為,如果選到了很好的股份,就不要再去交易。「如果一個股票真的是那麼好的話,應該是幾年都不會有交易的。」

他稱自己有時也買賣太多,例如對於喜歡了10 年的燃氣股, 「我知道(燃氣股)好,但是覺得這個也挺好,那個也挺好。現在回頭看,當初就應該什麽都不做,既然那麼看好這個行業,就應該買了不動等它10 年,但是我沒做到。天天分析來分析去,交易來交易去,這都是錯的。」

頻繁交易之錯讓張化橋錯失了燃氣行業的數倍投資回報。

第二錯,就是在沒有認真完成股票研究的情况下匆忙買進。張化橋說,因為這前兩大錯,他虧了很多錢。至於如何進行研究,張化橋則舉例說,

自己最近正利用休息時間替一間國有金融機構把關招聘分析員,而招聘標準就是必須注重資產負債表、現金流、商業模式和管理層質素,摒棄大談行業政策、空泛概念。

還有兩錯分別是,當一隻股票在基本面沒有變壞的情况下隨同市場下跌,自己因為恐慌而沽貨;

以及當一隻股票發布優於預期的業績,自己因為不甘而買貨。「我還在犯這些錯誤,這是壞毛病,就跟抽煙喝酒一樣」。張化橋說。

此外,報章專欄經常說的「小注」吸納、「小注」短炒,也被張化橋否定,因為「值得做就做,不值得做就不做,什麽叫小注呢?」另外例如「偷步」炒上,這些帶有賭博意味的市場操作也讓張化橋很受不了。


憂山河污染高喊勿寅吃卯糧

民企之父是外界對張化橋的肯定,其實他還有一個稱號叫「湖北農民」。張化橋出生於湖北荊門市沙洋縣的一個小村子,農村背景造就了他居安思危的性格,以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一個不開心的人」。

談到農村生活,張化橋說: 「我的背景對我的影響就是,晴帶雨傘、飽帶饑糧(任何時候都要有憂患意識)。」

舉例來說,張化橋會擔心自己的退休金沒有着落,儘管目前收入不錯;會擔心10 年後,像上海這些大城市的水髒到不能喝;又擔心「中國社會動亂的時候,我們的水從哪裏來?」每回出差看到內地江河都讓他感到痛心,「河北、湖北、江西、廣州、北京,我在想這一幕一幕的(污染),我是很遏抑的。」

訪問中張化橋幾次反問記者: 「你真的沒想過(沒有水喝這個問題)嗎?」他多次撰文呼籲民眾節約用水,更有一篇名為《中國離希臘多遠?》的文章,因為言辭過激而遭內地網站刪除。該文以希臘寅吃卯糧來類比中國人背負的環境債30 年都還不完。文末張化橋吶喊到:

「我們的河流在哭泣,我們的煤礦在流血,我們的樹林在消逝,我們的農田在退化,我們的外匯儲備在貶值。大家醒醒吧!」

98 年轟匯豐被炒

不過張化橋最為人知的,還是1998 年因與東家匯豐銀行唱反調,而被匯豐炒魷魚。

當時張化橋正任匯豐證券研究部主管,他撰文批評中國財政部不應在外匯儲備過多的情况下,發行揚基債券(在美國發行的債券),而匯豐正是該批外債的承銷商。張化橋至今還記得,1998 年12 月20日亞洲金融風暴最黑暗時期,自己得知被匯豐炒掉, 連同在匯豐的幾百萬元「限制性股票」(Restricted Stock) 化為烏有。

回想當初, 他說: 「我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我作為一個分析員說的是真心話,你要知道金融危機是找不到工作的。」失業半年後,張化橋獲老東家瑞銀以高職召回,他說自己非常感謝瑞銀,稱其是「有正義感的賺錢機器」。對於自己三度離開瑞銀,他解釋說其實每次決定走,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沒用。

「我曾經2 個星期、1 個月,靜靜地什麽也不寫,但也沒人說好像少了一個人。這時我意識到應該乖乖地、悄悄地離開……當我意識到我的工作幫不到人的時候,那我還不趕快走,如果光是為了混這份錢的話,那我會很瞧不起自己。」


~~~~~~~~~~~~~~~~~~~~~~~~~~~~~~~~~~~~~~~~~~~~~~~~~~~~~~~~~~~~~~~~~~~~~~


「民企之父」張化橋語散戶:三關過不了應買指數基金

1 充裕時間做研究
2 有錢買機票實地考察
3 有能力做投資判斷

港股轉弱,買股不買市的主張大行其道,不過有「民企之父」之稱的張化橋卻指出,普通投資者並不適合買個別股份。相比之下,跟蹤大市表現的指數基金才是散戶最佳選擇,惟購買的前提是投資者先要勇於承認 —— 我過不了三關。

張化橋早在1990 年代起,從事中國股票研究,由於他特別關心民企發展,有「民企之父」之稱。最漂亮一役是當市場仍看好歐亞農業時,他指出該股有問題,結果歐亞農業爆煲。他在瑞銀任職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由2001 年至2004 年連續4 年獲《亞洲貨幣》雜誌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張化橋最近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買個別股票之前,投資者要先問自己3 個問題:

一、我是否有充裕的時間做股票研究?

二、我是否有錢買機票,經常(不是一次兩次)去上市公司實地考察?

三、我是否有能力做出投資判斷?

一般來說,前兩個問題已排除了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張化橋也說: 「可能你要說,我一個小股民,哪裏有錢去內地看一個公司?你做不到這個,證明你不適合買個股,那你就買指數(基金)好了。」


指數基金戰勝絕大多數基金經理

指數基金與大市同起同落,近10 年在歐美逐漸興起,目前港交所(0388)掛牌的有跟蹤恒生指數的盈富基金(2800),此外還有中國國企指數基金、中國紅籌指數基金等非上市基金。

張化橋表示,指數基金適合所有人,且戰勝了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其實很多基金經理是沒有能力跑贏指數的,多數投資銀行的人也是沒有能力跑贏的,這是一個事實。95%的人是跑輸指數的,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是不承認的。」

在張化橋看來,投資指數基金最難的不在於挑選,而是在心態上投資者要先認輸。「恒生指數、MSCI 指數,你買某一個指數都是一樣的,就是看什麽點位進去。但是,買指數基金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我們自己先投降了。」話至此,張化橋舉起雙手做投降狀: 「我認為我沒有能力選股票,我才買指數基金。這是一種承認,承認自己沒有能力選股選到可以長期、持續地跑贏指數。」

張化橋提醒,投資者要分清跑輸指數和蝕錢的區別,還要留意是長期、持續地跑贏, 「你可以3 個月跑贏、1 年跑贏、2 年跑贏(指數),但做不到長期持續地跑贏。」


增持燃氣股看好民行茂業

不過,儘管張化橋建議散戶投資指數基金,但他自己至今都還沒買過,因為自己還沒死心。「我也沒有承認(會輸),到今天也沒有承認,所以我還在自己選股票。但是我能不能長期持續跑贏指數呢?我不知道,我沒有傲慢自信到說我有這個本事。」談到選股,張化橋說自己喜歡燃氣股喜歡了10 年,但後悔過去10 年中交易太多、買得太少。

他近期增持了華潤燃氣(1193) 、新奧能源(2688)以及中油燃氣(0603)。除此之外,民生銀行(1988)、茂業國際(0848)也曾獲他公開唱好。

業務在遙遠國家股票勿沾手

既然是「民企之父」,張化橋自然獲不少友人向其討教如何避開股市地雷,張在自己的博客中將避雷之法大方分享,簡單來說就是將上市公司的官方數據先砍一半再進行分析。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公司是張化橋避之不及的: 「有些公司的業務在很遙遠的國家,這種股票我是不會動的,我覺得大家都不應該買。它的業務在很遙遠的地方,你去看過嗎?你沒看過怎麼就會買這個公司呢?哦——看了研究報告,這就不對。」

張化橋說他自己也曾買過或考慮過業務在蒙古、塔吉克斯坦和阿根廷的公司,但是「這個錯誤我再也不會犯了。」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28 Oct 10 - 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

張化橋先生現任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中國投資銀行部副主管,平時會在自己個博客上寫文章,佢本新書《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已經出街。張化橋忠告投資者常犯的錯誤,分析內地宏觀經濟前景,預計未來將出現資產價格大牛市,他更提出投資擁有「護城河」企業的概念。

筆者之前亦有轉載三篇文章,張化橋先生最新的文章包括

■ 考量客戶的「叛逃」成本
■ 你的護城河有多寬?
■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 買便宜股票可以令你貧困
■ 中國地產泡沫何時爆破﹖
■ 高地價不導致高房價
■ 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無為
■ 中國企業家為何值錢?
■ 2010年投資者的困惑
■ 美國霸主地位值多少錢?


免費廣告

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

瑞銀中國研究部前主管張化橋,因成功發掘不少明星股及創立民企指數,被譽為「民企之父」,其領導的研究團隊更被著名雜誌《機構投資者》連續五年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

於專業和普羅投資者心中,他不單擁有點石成金的魔法,亦以敢言敢做見稱,曾因質疑前上市民企格林柯爾、歐亞農業的帳目而惹上官非;由星級分析師到加盟深圳控股當首席營運官,他成功協助業務轉型,其時公司股價一度上升了六倍;至2008年底,他重回瑞銀當投資銀行家。

張化橋 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

在首部著作《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中,張化橋大膽分析股市真象 : 股票分析師的工作滿布盲點、多數基金經理不能跑贏大市、散戶無謂湊熱鬧買新股;要準確預測大市短期上落走勢,更屬天方夜譚。

這些真話背後,作者揭示他從多位投資大師學到的黃金法則: 投資越簡單越好;要押注擁有「投資護城河」的公司,如金融機構、及產品無法被替代的企業;嚴守不虧本、不貪便宜、不頻繁交易的投資原則。繼而引領讀者認識價值陷阱、挑選優質股法則、內地最有前途板塊如基建、金融及地產,預示資產價格大牛市等。

作者挑戰既有思想,敢下判斷,一針見血的分析,絕對開拓投資者的視野!


簡體版

這本書的簡體版是《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張化橋的股市真話》。

張化橋 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張化橋的股市真話

作為“最佳中國分析師”,“最敢講真話和有良知的分析師”,在這本小書裏,張化橋說:你越折騰虧損的概率越高,股票投資“越簡單越粗獷越好”;不要妄圖去作預測,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傻瓜;對於股市的未來,最好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中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可能大漲,而房地產股卻往往充滿陷阱……

在這些真話背後,我們可以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作為普通股民,我們應該如何避開各類陷阱、如何挑選優質的投資對象、如何形成正確的投資習慣、良好的投資心態,做一個簡單、幸福、跑贏大市的股民?

張化橋確實是個宣傳員、警告員。他不和人家爭論,他只告訴你,在哪石頭是摸不到的,外匯是紙的,甚至紙也沒有,炒股票是不能發財的,高收入者是窮的,一些金科玉律的東西是不能信的,政府為人民但實際上是為他們自己的……有意思。

——蔡洪平 瑞銀投資銀行亞洲區前主席

張化橋這類敢做敢言的分析員,在香港並不多見,他的分析和思考過程,正是筆者不斷鼓吹的典範:提出問題,挑戰既有思想,敢下判斷。

——香港,原復生,《原氏物語——原復生財經評論集1》

張化橋有很多響噹噹的稱號,包括“民企之父”、“最佳中國分析師”等。縱使他已由分析師轉型為銀行家,但在股民心目中,他仍被歸類于擅于選股的一族,只怪他有“點石成金”的能力。

——香港《iMoney》雜誌,2010

張化橋自稱是“投資者的走狗”,一直堅持到企業實地調研。正因如此,這位“湖北農民”及其團隊擊敗了美林的薛瀾、摩根大通的何啟忠,連續兩年在中國整體研究方面排名第一。

——《新財富雜誌》,2003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02 Aug 10 - 你的護城河有多寬?

轉載張化橋先生最新的文章。

張化橋的其他文章
■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張化橋先生現任 瑞銀董事總經理及亞洲房地產主管,他曾經是分析員,見解頗為獨到,曾早悉先機,篤爆歐亞農業同格林柯爾(兩家已除牌的香港上市公司)做假。被視為民企教父的張化橋,2006年應邀加入深控(0604)出任執董兼首席執行官,自此深控亦改頭換面,專注於房地產發展,成功出售十幾項非核心資產,令公司成功轉型為地產商。做咗兩年企業家,2008年他重回投資銀行工作。

張化橋先生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joezhang33

你的護城河有多寬?

作者:張化橋


  公司就像一個城堡,它需要有護城河。不然的話,它很容易被攻破。你可能會說,“我很機靈,我會在敵人攻破這個城堡之前棄城逃脫,換到另外一個城堡裡去生活”。很多不願做長期投資的股民,就抱有這個想法。

  最近,我重讀了一本好書,有了一點點新的理解。這本書是2008年美國晨星公司的股票研究主管Patt Dorsey 寫的“創富小冊子”(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他認為,從根本上講,世界就是不公平的。行業有好有壞,它們的發展階段有好有壞。在好的行業營商,就像順水行舟(事半功倍),在壞的行業營商,就像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是陷阱,還是護城河?

  Dorsey 認為,好公司能夠持續創造比別人高的回報。這樣的公司有護城河,不容易在短期內被敵人打垮。他說,人們最常犯的錯誤是把“產品好”,“市場份額高”,“執行力強”,“優秀的管理團隊”當作護城河。這都是投資的陷阱,而不是護城河。

  先談“產品好”。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在八十年代初首次推出小型貨車(minivan)時賺了太多錢。可是好的產品沒有用,其它的汽車廠蜂擁而來,也開始生產minivan。克萊斯勒馬上失去了優勢。生產奶酪餅的Krispy Kreme在剛剛推出doughnut時, 風靡美國,沒想到別人也可以生產doughnut,而且消費者對doughnut 的熱情很快就消失了。 Tommy Hilfiger 的時裝曾經如日中天。可是今天它在哪裡呢?前幾年,美國政府大舉推動用玉米提煉乙醇,認為這既環保,又減少了對海外高價石油的依賴。由於2006-07年玉米收成好,價格低廉,所以廠商們大賺其錢。這些公司的股票也飆升。大家認為這個產品太酷了。可是一年後,新的廠商加入,乙醇生產的產能大增,玉米又不再那麼豐收(價格大漲),石油價格也不再那麼高企,結果大量乙醇廠商欲哭無淚。

  中國地產公司個個說自己的產品是一流,但實際上的區別未必那麼大,而地點好像更重要。各種電視機,彩電,電腦,手機和冰箱真的有特別大的質量差別嗎?各種襯衣和套裝的質量好壞差別很大嗎?

  再讓我們來看看市場份額。紐約時報的名氣很大,但是它的股票價格這幾年大跌,經常面臨財務危機。香港一些報紙的股價也很差,雖然它們在香港的江湖地位很高。海爾,戴爾,通用汽車,科達及大量的建築工程公司等在各自的產品線上的市場份額都很大。但是看看他們的利潤如何吧。有時候,市場份額大是個優勢,但並不一定。只要潛在的競爭者存在,這就足夠讓你的利潤率很低,因為門口有人“叫板”。你的公司永遠在“拾之無謂,棄之可惜”的收益率之間運轉。有些產品會因為規模大而降低成本,有些不見得(比如律師,審計師,理髮師,美容院,系統集成,建築,研究諮詢,物業管理,甚至地產開發)。一般而論,“市場份額高”不是一條可持續的護城河。

  我們再來看看“執行力強”和“優秀的管理團隊”。這兩個優點經常被人們一併提到,因為執行力強主要來源於兩個因素。一是管理團隊在一起工作的年數長,磨合得不錯,工作上比較順手,團隊裡面沒有明顯搗蛋的人。二是因為團隊裡面有個德高望重的領袖。這兩個因素都有些偶然,可遇不可求,而且可以隨時變化。如果領袖生病了或者死了或者換工作了,怎麼辦?有些領袖不自量力,在退休之後又重出江湖(原因是他創辦的公司好像缺了他不行)而把他辛辛苦苦(當然也是運氣好)積累下來的名氣再丟掉。比如,美國一家曾經很大的電腦公司Gateway 的創始人就是如此。他重出江湖之後,回天乏力,大失所望。其實,他當年的成就與當年他的行業的高增長很有關係。此外,管理層好壞往往只有在事後我們才能看出來,而不是事前。可是,事後的判斷對於投資者來講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既然這樣,我們如何判斷一個公司又沒有護城河呢?

第一, 品牌被認為優秀或者可靠,公司的產品可以賣出高價,因此公司利潤率高於同業。

第二, 它的產品無法替代,或者客戶很難離棄。如果離棄,客戶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第三, 有些公司有明顯的網絡效應(互相照應,或者眾星捧月的好處)。

第四, 有些公司的業務由於地點,工藝方法,規模,營銷網絡,或者某種長期協議而使得成本便宜很多。

  品牌和專利有多大用處?

  Dorsey認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的出身決定一切。他完全不相信公司文化和團隊在長期的決定性作用。我本人喜歡投資懶漢和傻瓜也能管理得不太差的公司。

  很多公司都說自己有品牌,專利和特許經營權。但是,很多專利和品牌完全不能給你帶來收入或者好處,它無法在生意上和產品上真正顯現出優越性,比如提供別人無法替代的產品和服務。品牌是需要花錢來建立和維護的。如果你的品牌那麼好,你能創造出超額利潤嗎?如果不能,那憑什麼證明你的品牌值錢呢?名氣大不等於好品牌,不等於你的產品可以高出市場定價。

  另外,一個品牌如果能夠減少顧客的“搜尋成本”,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KFC,那它們很有價值,雖然它們的產品價格不見得可以高於市場價。說起專利,大家可能注意到,有些專利沒有商用價值,而且專利可以受到挑戰。在國外,債券評級公司很賺錢,因為他們的生意需要得到政府的特許,而政府又很難授予這樣的許可,所以進入門檻很高。

  在國外,公用事業公司一般受到產品價格和企業回報率方面的監管。這類公司可以是很不錯的投資對象:風險低,回報率很穩定。在中國,這方面的監管機制還很原始和帶有隨意性。所以我們的供水,供電和供氣公司可以很賺錢。多年來,人們對中國燃氣公司的投資價值有懷疑。我是這樣看的:他們的燃氣銷售量會增長很快,而且未來的單位成本會因此下降(因為公攤的固定費用增加不大)。他們其實是建築安裝公司,他們把燃氣管道接駁到你的廚房。與普通的建築安裝公司所不同的是,他們有特權:在他們經營的城市內,只有他們才能做這項業務,別人不可以做,而且他們的安裝收費特別高。

  客戶的叛逃成本

  談起客戶的叛逃成本,大家想想你會經常換銀行嗎?你需要填寫很多表格,改換工資自動轉賬的指令,註銷按期支付水電費(和小孩學費,會所的會費,和有線電視使用費)的指令。你如果有住房按揭,即使銀行對你有點不友好,你會換銀行嗎?太麻煩了。保險公司也是如此。當然抱怨歸抱怨。

  同樣,基金公司的日子也很好過,因為一旦你把錢交給他們管,你不太容易抽逃。抽逃有費用,也很麻煩。而且你敢說下一個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的水平會高出很多嗎?況且,在你抽逃的同時,另一個基民(投資人)也許會把錢從別的地方轉過來(就像公共汽車一樣,有的人下車,有的人上車)。他轉過來的原因可能是他對原來的那家基金公司極為不滿,所以想在這家公司試試運氣。你們倆正好換了個位置。

  另外,你使用的會計軟件系統(或ERP系統)可以隨便換嗎?誰也不想多花時間學一個新的軟件,除非新的軟件有巨大的優越性。中文輸入法也是如此。當你會用五筆字型輸入法之後,你可能不想學習和轉換到倉吉方法。

  上市公司一般要注意形象,不願意換審計師。換審計師需要董事會批准,需要公告,還給人留下做假賬的嫌疑。在香港,各個單位的強積金(強制的退休金供款)都要由外部專業機構來管理,但是一旦選定,大家誰也不願意換機構,因為那樣太麻煩和浪費錢。換一家也不一定就好到哪裡去。

  成本低,規模大,或者自然壟斷

  國有企業養著一大批人,這就導致高成本。而且,辦事的程序繁多也會加大業務成本。民營企業沒有這些麻煩,而且對跑冒滴漏的控制比較好。因此總的成本就低。歐美的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經常遇到工會的阻力。小電視台跟大的電視台(比如英國的BskyB)相比,因為觀眾不多,所以沒有實力轉播大型的足球賽,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有些行業前期投入巨大(固定成本高),因此形成一條很寬的護城河。比如,收費公路,港口,機場,和快遞公司等等。

  還有一類企業實際上是自然壟斷。比如,華盛頓郵報集團在美國一些中小城市(Boise 和 Idaho)經營的有線電視業務就很有錢賺,因為這些城市不大,只能容納一個有線電視運營商。

  Dorsey 認為,零售企業和餐館是個很不容易做的生意,因為他們沒有護城河的保護。客戶叛逃的成本太低。不錯,星巴克很成功,但這只是例外,而不是規律。股票投資是一個概率遊戲,明智的人不應該把錢押在小概率的事件上。這些年,中國的零售企業的表現都很優秀,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水漲船高:當全國零售額每年以雙位數增長的時候,你很容易取得好的成績。但這不等於你擁有一條寬寬的護城河。這也就好像張先生去年買股票賺了50%的回報一樣。運氣跟水平還是有點不同的:水平可以理解成為長期持續的運氣。十年前,有些電腦和手機的生產商大賺其錢,大家誤以為那些行業有很高的進入門檻(護城河)。現在,我們明白了他們只是運氣好。

  Dorsey認為,有護城河的公司理所應當有很高的資本回報率。如果沒有,我們要找原因,也許他根本就沒有護城河的保護。反過來,有些公司在最近幾年有很高的回報率,但這也許完全是因為陰差陽錯或者運氣,或者因為某個正在消逝的原因。我們一定要把那個實實在在的原因找出來。否則就是騙自己。總之,高回報率是判斷有沒有護城河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尋找有護城河保護的公司很重要。但時過境遷,我們要注意護城河的干涸。如果優勢在消逝,我們要勇於承認,甚至棄城逃跑。監管制度的變化,消費者胃口的改變,替代產品的出現都可以摧毀護城河。

  一個公司有沒有護城河,護城河究竟有多寬,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種思維方法和邏輯對投資很有用。分析護城河只是為了幫助長期投資者,對於短期炒作的人沒有幫助。作者Dorsey 有一句話對我很有啟發:讀公司的年報比分析聯邦儲備局主席的講話重要100倍。看報紙和Internet對股市和新聞的評論沒有太大的意義。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20 Jun 2010 -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民企之父 張化橋 (現任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兼 亞洲區房地產部主管) 這篇文章。當5月看到這篇文章時,特別身同感受。

張化橋另一篇文章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亦發人深醒。

張化橋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joezhang33

張化橋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張化橋


關於投資要留有餘地,很多人講過無數次,也幾乎沒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但要做到太難了:當股票價格往上走的時候,每個人都怕錯過機會,所以大家爭先恐後搶購。從20倍的市盈率漲到30倍的市盈率,大家都會找到各種原因來證明它的合理性。到了40倍,反而有更多人去追捧。股價往下跌的時候,大家越看越不對勁兒,越看越害怕。


一個完全正常的公司的股票在跌了80%甚至90%之後還會有人拋售。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 2008年底,雷曼兄弟公司倒台以後,我就拋售過兩家業務很正常的中國公司的股票:我當時莫名其妙地害怕它們熬不過金融海嘯。半年之後,這兩隻股票都漲了兩倍多。我經常想踢自己兩腳。

當一個股票正在往上爬的時候,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它有沒有可能跌一半?真的,有沒有可能跌一半?如果有可能,我怎麼辦?我敢不敢衝進市場加倉?也就是說,我敢不敢買更多的同一隻股票?”理論上這很好理解:既然以前我願意在高價時持有它,跌了一半之後,那不是更有吸引力嗎?但是,要做到這樣理性卻不容易。

其實,24倍的市盈率對於很多公司來講很正常,不算太高。只是它完全可以在一個月內變成12倍。大家也有一萬種理由可以證明,這12倍也並不荒唐,也是很正常的市盈率。原因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比如,突然的加息預期,通貨膨脹的預期,原材料漲價,成品跌價,管理層變動,新的競爭者的加入,或者原來的業績本身就有點誇大,或者希臘債務危機,等等。

當你的身價突然從100萬元變成50萬元的時候,你真的好受嗎?你真的能夠處之泰然嗎?你真的膽敢翻身嗎?這錢是你辛苦得來的。父母妻小還要靠你的。在你亂了方寸的時候,你的投資決定可能更不明智。


留有餘地 , 多打折扣

如何盡量避開這種局面,我有幾個想法。第一,看股票時,要留點餘地。比如,把公司的歷史賬目和未來預測多打些折扣。第二,在估值時也要留點餘地。比如,一個股票的合理價值應該是5-8元,而不是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最後一點,每個公司都有問題,有些問題你只是沒有看到而已。他們的管理層也許一直有暗鬥,但他們偽裝得很好。

為了減少自己沖昏頭腦的次數,我建議大家多看“絕對的”估值方法,少看“相對的”估值方法。比如,堅決不買一個30倍市盈率的股票,僅僅是因為同類的股票更貴(40倍)。比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30倍這個數字。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它意味著我的投資需要30年才能賺回本錢(假定公司未來用目前的利潤水平來發展)。當然公司未來的利潤可能有增長, 但也會有下跌的年份 。對於極少數高成長的公司來說,30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極少數公司可以持續多年高增長(比如,超過20%)。如果我們感覺到這個公司屬於高增長,那個公司也屬於高增長,我們大腦可能已經被外界的氣氛所被沖昏了。這個時候的市場大環境可能已經有問題。股票的市盈率跟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銀行利率有關。一般情況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數越低。反之亦然。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相對”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續嗎?萬一利率突然漲了怎麼辦?


把握市場的時機是沒可能的

我本人曾經炒過窩輪(即,warrants,認股權證和認沽權證),這是讓我很後悔的一件事情。虧了錢不算,違背了我自己的投資原則而虧錢是更大的事。這些窩輪當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實際上你是在賭博,賭的是某一個股票或者指數會在一個固定的日期(比如5月31日)之前會漲到什麼程度,或者會跌到什麼程度。即使你的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都是正確的,預測市場的時機是非常愚蠢的。基本面的分析已經非常不容易,如果你再加上對市場時機的預測,那就難上加難了。一個正確的基本面有時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現出來,你有耐心和資金等得起嗎?窩輪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幾個月,最長一年。炒窩輪是信心爆棚的表現,但對大多數人來講,是無知的表現。他們不懂得基本面的表現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凱恩斯曾經說過, “市場可能長期不理性,你如果想跟它賭拐點的時機,必死無疑”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 。

偉大的投資者鄧普頓John Templeton說,不要試圖找到市場的拐點,堅持長期不懈地投資才是致富之道(it is the time, not the timing, that counts)。鄧普頓明白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弱點,擔心自己在市場大跌的時候沒有膽量買股票。於是,他把自己的每個愛股(好公司的股票)確定一個價格(在此之下便可稱為超值),並給證券經紀人下達一個指令:一旦股價跌到某個水平,便可自動買入多少。


董事們為什麼很賺錢

在香港,大家可以發現大量的公司董事很有錢,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股票為他們增值很多。何以?董事們在敏感期內(比如在公佈業績之前兩個月,在做併購期間,或在其他敏感期)是不可以買賣股票的。在其他時間,每次買賣都要事先經過董事會批准,而且要公告,因此董事們要顧及形象和閒言碎語。董事們也擔心其他董事(特別是董事長)和基金經理們說自己對公司“不看好”,“沒有長遠打算”,“不務正業,只是一天到晚炒股票”。所以,就出現一個自我約束的現象:董事們買賣自己的股票很不頻繁,而且,買的次數往往多於賣的次數。很多董事在離職以後才賣股票。他們持股的時間一般比較長,有時長達十年,二十年。在股票大跌的時候,他們不僅不好意思賣自己的股票,反而要逼迫自己買進股票,以便給公眾信心。後來的結果當然是, 他們被迫發了大財。

沒有當董事的人們,也可以從這件事中學個道理。長遠投資和減少交易是褔氣。股票大跌的時候不要著急,忍耐是美德,美德必有回報。八十年代,我在澳大利亞讀書時,有個老師說,他的錢都是被逼而掙的。他不斷地買房子,每個月付很多按揭的供款。這也逼著他省錢和想辦法找外快。他說,省錢和拼命工作都是美德。所以,他只能發財。這跟董事們發大財是同一個道理。在股票大跌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這陣風波也會過去的。


假想你的公司沒有上市

投資者可以這樣對待股票的下跌: 假想你的公司沒有上市,你做的投資是IPO之前的私募投資。巴菲特的老師Ben Graham曾經說,交易所的報價系統很有害,它不斷地給你一些有害的信息,誘惑你做出錯誤的決策。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利用這個報價系統所提供的方便,而不是被它牽著鼻子走。

因為股票可以隨時賣掉,所以我們就養成了一個壞習慣:買股票之前不夠慎重,買了股票才做研究,或者永遠不做研究,反正在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可以把股票賣掉的。可是, 問題有時來的太快了, 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拔腿就跑, 股票就不見了一半。

巴菲特多次講,真正的長期投資者應該希望看到股票價格大跌,所以他能夠每個月都買更多。我在”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無為”一文中已經解釋過。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12 May 2010 -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2010年5月《信報》專欄,張化橋的文章 作為策略參考。

■ 張化橋 現任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兼 亞洲區房地產部主管
■ 如果企業長期欠缺增長動力,低的市盈率並不代表股票值得投資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張化橋


不少人喜歡買便宜貨:從旅行包到化妝品,從毛衣到皮鞋。只要有大減價,他們每場必到。他們買回一大堆東西,但不一定是真正有用的東西。看起來這些東西便宜,但因為沒有實際價值,所以成了主人的負擔。主人要找地方放置它們。主人本來想節約,結果每個月的開銷超出預算,甚至負債累累。時間長了,那些便宜貨沒有用,主人又不忍心丟掉它們,於是搞一個大甩賣(即“garage sale”)。

  買股票也是如此。有些人看這個股票也便宜,那個也不錯。突然,一陣大風掃過,一半的股價不見了。強忍了許久,主人才撫摸著傷口,斬倉。而斬倉又正好錯過了下一輪投機的升浪。主人悔恨,卻不斷地重複同樣的錯誤。這樣的人掉到了“價值陷阱”(value trap)裡面。

  多數人認為,巴菲特是個價值投資者,可是有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卻對這種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戰。美國Georgetown大學的教授Prem Jain在今年剛出版的大作Buffett Beyond Value中認為,巴菲特實際上既是“增長性的投資者” (growth investor),又是價值投資者,而且更是前者。


(1)要看過去多年的銷售和利潤

  作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秘訣在於把重心放在公司的可持續的增長率,然後再看股票的價格是否足夠便宜。作者找了很多的例子證明,對於低質量以及增長前景一般的的公司不管多麼便宜,巴菲特都是不買的。

  對巴菲特的兩大投資原則,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1)不能只看某一年的市盈率,要看過去多年的市盈率。這個原則很有意思,因為它可以幫你避開那個可笑的,關於究竟用那年的市盈率的問題。 (2)所投資的公司必須足夠大,在行業內必須有領導地位,而且負債率不高。他說大家要避開“價格低,但價值更低”的股票。當然,市盈率高的股票或者昂貴的股票不見得都是增長性的股票。

  直到最近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最大的重倉股票,佔他的所有的股票資產的16%。這些股票大多數是十幾年前買入的。 1988年底,直到笁近,可口可樂的市淨率高達5.32倍,而整個資本市場的市淨率不到2倍。當時,可口可樂的市盈率為16.8倍,而S&P 5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4倍。更重要的是,在巴菲特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之前,可口可樂的股票已經從1978年上升了200%。所以,巴菲特不是一個撿便宜貨的人。

  這本書中講,要看一個公司的歷史業績,最好看十年以上。我1994年入行時,我聽老行尊們說過類似的話,但我沒聽進去。一是中國公司的歷史短,二是情況變化快。如果你一定要堅持巴菲特的要求,你會錯過很多好公司。當然,巴菲特也錯過了太多好公司。但這沒關係。

  巴菲特願意只投資已經被證明了的好公司(把前半場的錢讓別人去賺)。這樣的投資方法的成功的概率高,失敗的概率低。當然,它也就意味著錯過很多好機會,以及避免很多失敗。在選到了好公司之後,巴菲特寧可在估值方面多一點讓步。這與大家對價值投資者的看法不同。他說,“多付點錢買一個偉大的公司,遠遠好過貪便宜而買個普通的公司”。 (It i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價值投資的重點是看公司的過去,增長型投資的重點是看未來。而巴菲特投資的方法是兩者都看,而且特別要看未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壞的管理層就是壞的管理層,也許永遠不能變好。很多投資者太容易原諒和饒恕他們,原因首先是自己貪心和懷有僥倖心理。其次是一種無奈: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買這個股票買哪個呢?這是一種逼迫自己虧錢的方法。最後一點,就是懶漢習慣。大家願意花大量的時間無所事事,也不願意花一點時間,紮下去挖掘好的公司。巴菲特說,“如果你在廚房裡發現了一個偷油婆(即蟑螂),那你可以肯定絕不止一個”。

  巴菲特建議大家看公司過去五年,十年的市盈率。很多中國投資者(我以前也是)會認為這個標準過於嚴格。但是你認真想想就明白,這個原則的意義很大。如果象某些中國地產公司那樣,去年,今年和明年的利潤分別為1億元,8億元,和25億元,你認為它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它的市盈率應該以那一年為基礎?它的利潤增長能夠持續嗎?


(2)放棄前半場,只賺取後半場的暴利

  人們把投資者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派別:價值派和增長派。這是很錯誤的。 Jain教授認為,巴菲特既是增長派又是價值派,但首先是增長派。他還認為,當你發現一家公司很進取,正派,前景好,公司的利潤會高速增長好些年的話,你千萬不要用傳統的估值方法去捆住你的手腳。今天看起來很貴的股票,過兩年就顯得很便宜,而且你似乎永遠買不到它,因為它的股價不斷創新高,似乎永遠很貴。分析這種高增長的公司必須靠大智慧和高瞻遠矚,而判斷大多數其它公司(以及做純粹價值派的投資),不需要太多的智慧,誰都能夠計算市盈率,市淨率,等等。巴菲特說,利潤高增長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因子之一。沒有增長,一個股票的價值會大打折扣。說到投資的安全性,他認為,利潤高增長是最大的安全。進攻是最有效的防禦。

  Jain教授問讀者一個問題,在1980到1990年的十年,麥當勞的股票升值了6倍。你有沒有膽識買入麥當勞的“昂貴的”股票,賺取後來的7倍?巴菲特有。他看中的是高增長和管理團隊。可惜,他也不是神仙。他後來承認他在1998年賣出麥當勞的股票是一個巨大錯誤。

  巴菲特勸大家區分一次性的因素所導致的高增長與可持續的高增長。比如,石油漲價會導致石油開采和鑽井設備的製造商的利潤出現高增長,政府對某項產品的退稅可能刺激需求和有關公司的利潤快速增長。但這並不能使它們成為高增長型的公司。在中國,“政府扶持”和集團(母)公司“注資”會給很多上市公司帶來一次性的高增長。這種高增長具有欺騙性。很多通過後門上市的公司非常令人失望。原因是,他們的業務能力(執行力)並沒有跟上。


(3) 銷售額的增長是核心

  利潤雖然很重要,但一家公司的銷售額的增長有時候更重要。靠退稅,靠政府補貼,靠減少折舊,靠削減成本,靠屠殺供應商,靠逼瘋下家客戶,靠非經常性的收入,靠資產處置,靠關聯交易,靠財務技巧,靠一次性的併購,靠揀了個大便宜,總是有問題的,好處總是有極限的。

  巴菲特和他的老師Graham都強調公司所處的行業的增長空間的重要性。我由此想到一些例子,比如,泡菜,鈕扣,鉛筆,報紙,系統集成,化學品的倉儲,建築安裝,以及為某一個特殊的媒體和平台提供廣告或者內容,這些都是增長空間不大的例子。增長空間的大小有時與企業所處的行業有關(夕陽還是朝陽行業),有時與商業模式有關(也就是如何賺錢的方法),有時與行業的最終大小有關。

  一般人認為,高成長的公司都在科技,醫藥和媒體行業。這不見得。巴菲特自己就承認不懂科技和醫藥,所以只好再傳統行業裡尋寶。好在傳統行業已經足夠的大,機會足夠的多。


(4)“價值陷阱”就是“貧困陷阱”

  在香港,我發現最常見的兩類“價值陷阱”是地產股和綜合類企業。一年又一年,總有大量的投資者掉到裡面不能自拔。在地產界,我常聽人說,某地產公司的土地儲備很多,位置很好,資金寬裕。但是,它們的開發能力低,資金周轉速度慢。總之,別的開發商可以在同樣的項目上賺5億元,而他們只能賺1億元,而且費時更長。也就是說,它們摧毀價值。這樣的公司很多,它們的股價往往在淨資產(NAV)之下一半或者更便宜。好些公司更在賬面淨資產之下,甚至低於每股淨現金。

  這種狀況會改變嗎?懶漢會變成勤快人嗎?只要管理層不換人,或者不換思想,這種狀況會持續很久。他們的土地儲備或者大把現金與股民何干?

  綜合性的企業包括窗口公司。因為業務混雜,股民們看不到管理層的思維邏輯,更看不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如果管理層願意把各項業務拆開來賣掉,淨資產會高於他們的市值。可是股民們看不到曙光。

  你試想,像這樣的公司,如果四,五年以後他們的利潤與現在相若,那麼,他們四,五年以後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 7倍,8倍,最多9倍而已。你算出它們四,五年以後的股價,然後用7%或者8%的貼現率折回到今天,你會大吃一驚!這個股票不值錢!它們讓你貧困。

  它們雖然賬面價值大,業務規模不小,土地儲備也好,但很快就會被小小的,但很進取的民營企業超過。這些民營企業的淨資產雖然只有10億元,但能夠推動100億元的年銷售額,實現20億元的利潤。反過來,政府控制的有些企業,雖然賬面淨資產高達100多億元,但只能推動40億元的年銷售額,實現5億元的利潤。你看那種公司優越?



您可能也喜歡: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