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12 May 2010 -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2010年5月《信報》專欄,張化橋的文章 作為策略參考。

■ 張化橋 現任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兼 亞洲區房地產部主管
■ 如果企業長期欠缺增長動力,低的市盈率並不代表股票值得投資


買便宜貨(股票)可以使你貧困
張化橋


不少人喜歡買便宜貨:從旅行包到化妝品,從毛衣到皮鞋。只要有大減價,他們每場必到。他們買回一大堆東西,但不一定是真正有用的東西。看起來這些東西便宜,但因為沒有實際價值,所以成了主人的負擔。主人要找地方放置它們。主人本來想節約,結果每個月的開銷超出預算,甚至負債累累。時間長了,那些便宜貨沒有用,主人又不忍心丟掉它們,於是搞一個大甩賣(即“garage sale”)。

  買股票也是如此。有些人看這個股票也便宜,那個也不錯。突然,一陣大風掃過,一半的股價不見了。強忍了許久,主人才撫摸著傷口,斬倉。而斬倉又正好錯過了下一輪投機的升浪。主人悔恨,卻不斷地重複同樣的錯誤。這樣的人掉到了“價值陷阱”(value trap)裡面。

  多數人認為,巴菲特是個價值投資者,可是有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卻對這種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戰。美國Georgetown大學的教授Prem Jain在今年剛出版的大作Buffett Beyond Value中認為,巴菲特實際上既是“增長性的投資者” (growth investor),又是價值投資者,而且更是前者。


(1)要看過去多年的銷售和利潤

  作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秘訣在於把重心放在公司的可持續的增長率,然後再看股票的價格是否足夠便宜。作者找了很多的例子證明,對於低質量以及增長前景一般的的公司不管多麼便宜,巴菲特都是不買的。

  對巴菲特的兩大投資原則,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1)不能只看某一年的市盈率,要看過去多年的市盈率。這個原則很有意思,因為它可以幫你避開那個可笑的,關於究竟用那年的市盈率的問題。 (2)所投資的公司必須足夠大,在行業內必須有領導地位,而且負債率不高。他說大家要避開“價格低,但價值更低”的股票。當然,市盈率高的股票或者昂貴的股票不見得都是增長性的股票。

  直到最近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最大的重倉股票,佔他的所有的股票資產的16%。這些股票大多數是十幾年前買入的。 1988年底,直到笁近,可口可樂的市淨率高達5.32倍,而整個資本市場的市淨率不到2倍。當時,可口可樂的市盈率為16.8倍,而S&P 5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4倍。更重要的是,在巴菲特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之前,可口可樂的股票已經從1978年上升了200%。所以,巴菲特不是一個撿便宜貨的人。

  這本書中講,要看一個公司的歷史業績,最好看十年以上。我1994年入行時,我聽老行尊們說過類似的話,但我沒聽進去。一是中國公司的歷史短,二是情況變化快。如果你一定要堅持巴菲特的要求,你會錯過很多好公司。當然,巴菲特也錯過了太多好公司。但這沒關係。

  巴菲特願意只投資已經被證明了的好公司(把前半場的錢讓別人去賺)。這樣的投資方法的成功的概率高,失敗的概率低。當然,它也就意味著錯過很多好機會,以及避免很多失敗。在選到了好公司之後,巴菲特寧可在估值方面多一點讓步。這與大家對價值投資者的看法不同。他說,“多付點錢買一個偉大的公司,遠遠好過貪便宜而買個普通的公司”。 (It i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價值投資的重點是看公司的過去,增長型投資的重點是看未來。而巴菲特投資的方法是兩者都看,而且特別要看未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壞的管理層就是壞的管理層,也許永遠不能變好。很多投資者太容易原諒和饒恕他們,原因首先是自己貪心和懷有僥倖心理。其次是一種無奈: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買這個股票買哪個呢?這是一種逼迫自己虧錢的方法。最後一點,就是懶漢習慣。大家願意花大量的時間無所事事,也不願意花一點時間,紮下去挖掘好的公司。巴菲特說,“如果你在廚房裡發現了一個偷油婆(即蟑螂),那你可以肯定絕不止一個”。

  巴菲特建議大家看公司過去五年,十年的市盈率。很多中國投資者(我以前也是)會認為這個標準過於嚴格。但是你認真想想就明白,這個原則的意義很大。如果象某些中國地產公司那樣,去年,今年和明年的利潤分別為1億元,8億元,和25億元,你認為它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它的市盈率應該以那一年為基礎?它的利潤增長能夠持續嗎?


(2)放棄前半場,只賺取後半場的暴利

  人們把投資者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派別:價值派和增長派。這是很錯誤的。 Jain教授認為,巴菲特既是增長派又是價值派,但首先是增長派。他還認為,當你發現一家公司很進取,正派,前景好,公司的利潤會高速增長好些年的話,你千萬不要用傳統的估值方法去捆住你的手腳。今天看起來很貴的股票,過兩年就顯得很便宜,而且你似乎永遠買不到它,因為它的股價不斷創新高,似乎永遠很貴。分析這種高增長的公司必須靠大智慧和高瞻遠矚,而判斷大多數其它公司(以及做純粹價值派的投資),不需要太多的智慧,誰都能夠計算市盈率,市淨率,等等。巴菲特說,利潤高增長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因子之一。沒有增長,一個股票的價值會大打折扣。說到投資的安全性,他認為,利潤高增長是最大的安全。進攻是最有效的防禦。

  Jain教授問讀者一個問題,在1980到1990年的十年,麥當勞的股票升值了6倍。你有沒有膽識買入麥當勞的“昂貴的”股票,賺取後來的7倍?巴菲特有。他看中的是高增長和管理團隊。可惜,他也不是神仙。他後來承認他在1998年賣出麥當勞的股票是一個巨大錯誤。

  巴菲特勸大家區分一次性的因素所導致的高增長與可持續的高增長。比如,石油漲價會導致石油開采和鑽井設備的製造商的利潤出現高增長,政府對某項產品的退稅可能刺激需求和有關公司的利潤快速增長。但這並不能使它們成為高增長型的公司。在中國,“政府扶持”和集團(母)公司“注資”會給很多上市公司帶來一次性的高增長。這種高增長具有欺騙性。很多通過後門上市的公司非常令人失望。原因是,他們的業務能力(執行力)並沒有跟上。


(3) 銷售額的增長是核心

  利潤雖然很重要,但一家公司的銷售額的增長有時候更重要。靠退稅,靠政府補貼,靠減少折舊,靠削減成本,靠屠殺供應商,靠逼瘋下家客戶,靠非經常性的收入,靠資產處置,靠關聯交易,靠財務技巧,靠一次性的併購,靠揀了個大便宜,總是有問題的,好處總是有極限的。

  巴菲特和他的老師Graham都強調公司所處的行業的增長空間的重要性。我由此想到一些例子,比如,泡菜,鈕扣,鉛筆,報紙,系統集成,化學品的倉儲,建築安裝,以及為某一個特殊的媒體和平台提供廣告或者內容,這些都是增長空間不大的例子。增長空間的大小有時與企業所處的行業有關(夕陽還是朝陽行業),有時與商業模式有關(也就是如何賺錢的方法),有時與行業的最終大小有關。

  一般人認為,高成長的公司都在科技,醫藥和媒體行業。這不見得。巴菲特自己就承認不懂科技和醫藥,所以只好再傳統行業裡尋寶。好在傳統行業已經足夠的大,機會足夠的多。


(4)“價值陷阱”就是“貧困陷阱”

  在香港,我發現最常見的兩類“價值陷阱”是地產股和綜合類企業。一年又一年,總有大量的投資者掉到裡面不能自拔。在地產界,我常聽人說,某地產公司的土地儲備很多,位置很好,資金寬裕。但是,它們的開發能力低,資金周轉速度慢。總之,別的開發商可以在同樣的項目上賺5億元,而他們只能賺1億元,而且費時更長。也就是說,它們摧毀價值。這樣的公司很多,它們的股價往往在淨資產(NAV)之下一半或者更便宜。好些公司更在賬面淨資產之下,甚至低於每股淨現金。

  這種狀況會改變嗎?懶漢會變成勤快人嗎?只要管理層不換人,或者不換思想,這種狀況會持續很久。他們的土地儲備或者大把現金與股民何干?

  綜合性的企業包括窗口公司。因為業務混雜,股民們看不到管理層的思維邏輯,更看不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如果管理層願意把各項業務拆開來賣掉,淨資產會高於他們的市值。可是股民們看不到曙光。

  你試想,像這樣的公司,如果四,五年以後他們的利潤與現在相若,那麼,他們四,五年以後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 7倍,8倍,最多9倍而已。你算出它們四,五年以後的股價,然後用7%或者8%的貼現率折回到今天,你會大吃一驚!這個股票不值錢!它們讓你貧困。

  它們雖然賬面價值大,業務規模不小,土地儲備也好,但很快就會被小小的,但很進取的民營企業超過。這些民營企業的淨資產雖然只有10億元,但能夠推動100億元的年銷售額,實現20億元的利潤。反過來,政府控制的有些企業,雖然賬面淨資產高達100多億元,但只能推動40億元的年銷售額,實現5億元的利潤。你看那種公司優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您可能也喜歡: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