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股票 - 美國股」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股票 - 美國股」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12 Jan 11 - 新浪 (SINA)

華爾街再掀中國互聯網IPO熱

2010年12月 優酷網(YOKU)和噹噹網(DANG)雙雙上市NASDAQ,掀起“瘋狂一周”的大幕。



「中國版YouTube」視頻網站優酷網(YOKU)IPO首日大漲169%,電子商務網站 噹噹網(DANG)IPO首日大漲86.9%。與此同時,土豆網也正計劃通過IPO交易在美國市場上籌集最多1.2億美元資金。土豆網並未透露IPO價格區間或具體日期。在噹噹和優酷之後一天,保利博納(BONA.NASDAQ)、斯凱(MOBI.NASDAQ)會同日登陸納斯達克。保利博納為中國首家赴美上市的電影企業。凱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手機應用平台,其提供內容平台,供用戶下載小應用和內容獲得分成。

優酷網(YOKU)通過赴美上市,市值已突破30億美元大關,不僅一舉攀越「美國線上(AOL)」,還同「搜狐(SOHU)」、「盛大網絡(SNDA)」、「新浪網(SINA)」等,早年在納斯達克(NASDAQ)掛牌的老大哥們,一道躋身大陸互聯網行業前十強。

還在虧損的優酷上市表現讓市場注目,優酷三季度虧損額為5312萬元。優酷網(YOKU)上市首日股價上漲168%,而第二日繼續上漲27%,出乎很多投資者意料。優酷網(YOKU)的股價的市值達到了40億美元,幾天的時間便超過搜狐(SOHU),緊逼新浪(SINA)。



中國互聯網企業前赴後繼的在NASDAQ上市,12月新浪股價亦首度突破70美元,昨日新浪股價更突破80美元大關。


新浪公司(SINA)

新浪公司(SINA)擁有多家地區性網站,以服務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為己任,通過旗下五大業務主線向廣大用戶提供包括地區性門戶網站、移動增值服務、社交網站、博客、影音流媒體、相冊、網絡遊戲、電子郵件、搜索、分類信息、收費服務、電子商務和企業電子解決方案等在內的一係列服務。

■ 提供網絡新聞及內容服務的新浪網 (SINA.com)、
■ 提供移動增值服務的新浪無線 (SINA Mobile)、
■ 提供Web 2.0服務及遊戲的新浪互動社區 (SINA Community)、
■ 提供搜索及企業服務的新浪企業服務 (SINA.net)及
■ 提供網上購物服務的新浪電子商務 (SINA E-Commerce),

新浪公司(SINA)收入的大部分來自網絡廣告和移動增值服務,小部分來自搜索及其他收費服務。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投資者追捧新浪股票可能主要源自他們對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期待,畢竟市場對Twitter和Facebook的估價都頗高,而新浪微博(SINA)似乎集中了兩者的一些優點,此外中國市場的絶對規模和潛力都是驚人的。

日前,投資銀行SIG在一份調研報告中稱,預計到2012年,新浪微博用戶數量有望達到1.2億。SIG認為,新浪微博將成為一個虛擬王國,可提供多種類型的服務。和傳統門戶網站主要向廣告主收費不同的是,微博可以通過廣告,遊戲,娛樂內容和應用,同時向個人和企業用戶收費。此外,新浪微博還包括社交購物和社交搜索,這意味著新浪將來可以提供電子商務和付費搜索服務。

公司簡介新浪 (SINA) 是中國入口網站公司,服務於中國大陸及全球華人社群的中文網路內容服務提供商。
市值(美元)50.7億
現時股價82.77美元 (2011-01-11收市價)
市盈率11.83倍
2009 每股盈利(美元)6.95 美元
1.18 美元 (經常性盈利)
2010 每股盈利(美元)1.26 美元 (首三季止)



新浪公司(SINA) 2010年度業績

2010年11月 新浪(SINA)公布了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業績。2010年第三季度,新浪公司(SINA)的凈營收為1.082億美元,2009年同期為9640萬美元。廣告營收為8100萬美元,2009年同期為6380萬美元。不計已分拆的房地產業務,廣告營收為8100萬美元,2009年同期為5390萬美元。

新浪網絡廣告業務的同比強勁增長部分得益于2010年第三季度對世界杯的成功報道和中國商業環境的改善。

2010年第三季度的非廣告營收總計2730萬美元,2009年同期為3260萬美元。移動增值業務營收為2070萬美元,2009年同期為3090萬美元。移動增值業務營收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移動公司于2009年末和2010年初推行了一係列新政策。2010年第三季度的其他非廣告營收包括與CRIC交易所產生的授權協議有關的470萬美元分期攤還遞延營收。

2010年 Q3業績 收入比率
廣告業務
Advertising
0.810億美元 75%
移動增值業務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0.207億美元19%
其他非廣告業務
Other Non-Advertising
0.066億美元 6%
合計 1.082億美元 100%


新浪微博(SINA Weibo) 用戶數超5千萬

新浪(SINA)2010年11月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SINA Weibo)用戶數已達5000萬,新浪微博用戶平均每天發佈超過2500萬條微博內容。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SINA Weibo)正式對外公測。2010年4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戶突破1000萬;2010年8月28日,這個數位又迅速增長到3000萬。8月到10月兩個月裏,新浪微博的用戶增長了2000萬,一舉突破5000萬。從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長500萬新用戶,從8月28日到10月底,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長了1000萬新用戶,新用戶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態勢。

爲了方便第三方基於新浪微博(SINA Weibo)進行開發,新浪微博爲開發者建立了一個專屬的區域——新浪微博開放平台。10年7月,新浪微博平台介面實現正式對外開放,與MSN、街旁、優酷等公司的合作已經成爲微博開放平台的案例。


特點
■ 關注,關注!
■ 功能基本上與 twitter 大同小異,被稱為「中國版 twitter」。
■ 伺服器位於中國大陸,有著相當嚴格及嚴密的監察及政治審查,過濾敏感內容以及遮蔽大量關鍵詞。新浪微博亦被指經常無故刪掉用戶訊息甚至進行封鎖。
■ 新浪傳統門戶網站(SINA)主要向廣告主收費,但新浪微博(SINA Weibo)則可以通過廣告,遊戲,娛樂內容和應用,同時向個人和企業用戶收費。此外,新浪微博還包括社交購物和社交搜索,這意味著新浪將來可以提供電子商務和付費搜索服務。
■ 新浪名人戰略 娛樂圈名人,産業界名人們新的信息發布方式,而這種方式的門檻低很多。



新浪、MSN聯手

新浪(SINA)與微軟MSN將在明日宣佈達成一項重大合作,這一招被認為抄騰訊老底,同時將幫助長期處於低谷的微軟MSN在中國獲得又一發展機遇。

新浪(SINA)與微軟MSN雙方將於2010年11月宣佈全面合作。雙方合作的項目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信以及門戶業務,其重頭戲是互相開放平臺,如MSN的用戶可以在客戶端上發佈新浪微博。未來新浪將建立“UC+微博+MSN”的多元化用戶線上資訊即時溝通模式。在新浪網站上看到,新浪已經同時推出了新浪UC和MSN下載。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新浪與MSN的合作顯然是雙方共同對抗騰訊的戰略部署。微軟希望借新浪(SINA)之手重振MSN。而目前新浪UC佔據中國IM市場份額仍然微不足道。微博已成為新浪業務的重中之重,儘管騰訊微博目前還不足以對其構成威脅。不過,雙方合作仍限于業務層面,並不涉及資本層面。



最近 騰訊和奇虎360(殺毒軟體)之間的衝突令微軟MSN的用戶註冊量激增,騰訊QQ用戶流失。 互聯網分析人士稱,新浪推廣UC、中國移動推廣飛信,都屬於趁火打劫,不是真正的機會,撼動騰訊QQ地位並不容易。



百度及阿里巴巴入股 (傳聞)

引述內地媒體,消息指百度及阿里巴巴集團將入股新浪微博,涉資1億美元投資額1億美元,持股約20%,按此計算,新浪微博估值約為 5億美元。消息人士指有關事宜早於3-4個月前已開始洽商,預計兩星期內將有具體消息對外公布。報道指,新浪與谷歌搜索業務或將終止,轉而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該合作或是入股前奏。

報道指,百度對消息不予置評,阿里巴巴則予以否認,新浪則表示不知情;又指去年新浪股價已從微博受益,自2009年底45美元升至去年底75美元水平。


新浪公司(SINA) 估值

首先看現時市值
■ SINA Weibo : 0.5億用戶 (2010年10月),SINA市值50億美元。
■ Twitter : 1.7億用戶,市值37億美元,2010年間用戶增加了1億人,全球第三大社交網站,位居Facebook和Windows Live Profile之後。
■ 騰訊: : 6億用戶 (2010年11月)。
■ Facebook : 估值已經高達500億美元。

筆者不懂得如何對新浪(SINA) 估值,只知道有些證券行用30倍市盈率作目標價,基於未有3年30%的增長率。 有些證券行則分開新浪網 25倍市盈率 加上 新浪微博(SINA Weibo)是Twitter 市值某比率來看。

根據FT.com,近二十間證券行對新浪(SINA)平均目標價是68美元,最低49美元,最高是95美元,Range很大。

事實上,除了 新浪(SINA),Facebook 和 Twitter的估值變化亦很大。


對Facebook和Twitter的歷史估值變化進行了回顧

據媒體報道,Facebook在最新的融資中獲得了500億美元的估值,相當于其去年收入的25倍。
事實上,自2004年創立至今,有關Facebook估值的質疑就從未停止。還記得Facebook 2006年拒絕雅虎10億美元收購要約時的情景嗎?或者微軟2007年斥資2.5億美元入股Facebook,使其估值達到150億美元時的情景嗎?
盡管面臨種種質疑,Facebook的估值依舊在飆升。
但Facebook並非近期唯一一家估值飆升的互聯網企業。Twitter和LinkedIn都出現了類似的上漲。

  以下就是Facebook和Twitter歷年的估值變化:

  Facebook
Facebook歷年估值變化
Facebook歷年估值變化

2011年1月:500億美元──Facebook從高盛和俄羅斯投資公司DST處融得5億美元,估值高達500億美元。
2010年12月:560億美元──根據美國私有公司股票交易所SharesPost的最新交易價格,Facebook估值達到560億美元。
2010年11月:350億美元──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作價5.17億美元出售了所持Facebook股權的15%。
2009年5月:100億美元──Facebook收到DST 2億美元的投資,對應2%的股權,使其估值達到100億美元。
2007年10月:150億美元──微軟收購Facebook 1.6%的股權,使其估值達到150億美元。
2006年9月:10億美元──雅虎擬10億美元要約收購Facebook。
2006年3月:7.5億美元──有報道稱,Facebook拒絕了7.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
2004年6月:Facebook成立。

  Twitter
Twitter歷年估值變化
Twitter歷年估值變化

2010年12月:37億美元──Twitter在新一輪融資中獲得37億美元估值。
2009年10月:10億美元──包括共同基金公司T. Rowe Price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在內的一個財團向Twitter投資1億美元,使其估值達到10億美元。
2009年2月:2億至2.5億美元──Twitter完成新一輪35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約為2億至2.5億美元。
2008年11月:Facebook和Twitter結束了數周的並購談判,Facebook原本計劃以5億美元股票收購Twitter。
2006年7月:Twitter成立。


近年業績摘要

營業額 (美元) 上半年全年
2006年 營業額 --2.13億元
2007年 營業額 --2.46億元
2008年 營業額 --3.70億元
2009年 營業額 --3.59億元
2010年 營業額 1.84億元2.93億元 (首三季)

盈利 (美元) 上半年全年
2006年 盈利 --0.399億元
2007年 盈利 --0.577億元 
2008年 盈利 --0.806億元
2009年 盈利 --4.119億元
2010年 盈利 0.496億元0.809億元 (首三季)

每股盈利 (美元) 上半年全年
2006年--$0.69
2007年--$0.97
2008年--$1.33
2009年--$6.95
2010年$0.76$1.26 (首三季)


參考:

1. 新浪 (SINA) 業績
http://www.cnyes.com/usastock/statutory.aspx?code=SINA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10-11/17/c_12786059.htm

http://www.wikinvest.com/stock/Sina_(SINA)/Data/Income_Statement

http://markets.ft.com/tearsheets/analysis.asp?s=us:SINA

http://www.nasdaq.com/earnings/analyst_summary.asp?symbol=SINA&selected=SINA

2. 新浪微博用戶數超5千萬 2010-11-16
http://digital.sina.com.hk/news/4573/3/1/984263/1.html

3. 廣州日報 新浪、MSN聯手反制騰訊? 撼動騰訊地位並不容易 2010年11月10日

4. 微博爆發互聯網新生 資本市場重新定義新浪
http://finance.sina.com/bg/tech/sinacn/i/2010-12-29/02015038571.html

5. 黃國英:買弱勢股認沽期權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1214/00376_004.html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敬請注意。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筆者不是推薦或介紹股票給大家,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06 Jan 11 -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全球最大咖啡連鎖星巴克(SBUX)公佈了新的logo,它揚棄了圓周外圍的那圈字,並且替美人魚的外觀,做了一些細部改動。這是星巴克第三次改logo,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知名咖啡品牌的星巴克,覺得它不再需要強調名稱和咖啡這兩個字,新的沒有文字的logo,更符合星巴克跨越咖啡,擴大業務領域以及更國際化的生意路線。

1971年在西雅圖創立的星巴克(SBUX),從販賣咖啡豆、茶以及香料起家,1987年,它轉型為義式咖啡屋,它也首次更改logo,1990年代,配合股票上市,它再次更改logo,這段期間,它快速成長,卻因為觸角太廣、擴張得太快,給人愈來愈廉價的感覺,有人說,星巴克已經成了咖啡大賣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它的生意大受影響,星巴克(Starbucks)的股價隨著生意下滑。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2008年,星巴克(SBUX)創辦人舒茲請走了當時的執行長,自己重新掌舵,他關閉了許多分店,裁減員工,重新整頓業務,加強星巴克(SBUX)過去最重視的員工訓練,強調咖啡客製化,提升在地風味,提供wi-fi免費上網,諸多努力顯現成效,去年,星巴克(Starbucks)營業額強力反彈,獲利比前年成長超過一倍。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公司簡介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
市值(美元)236.19億
現時股價32.35美元 (2011-01-05 收市價)
市盈率26.15倍
2010 每股盈利(美元)1.29 美元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星巴克(SBUX) 2010年度業績

2010年12月 星巴克(Starbucks, SBUX)公佈第四季度財報,第四季度星巴克(SBUX)利潤飆升86%。 截至10月3日,星巴克實現利潤2.789億美元,合每股收益37美分,分別高於上年同期的1.50億美元和20美分,全球同店銷售總額增長8%,淨收入攀升17%,至28.4億美元。 分析稱,星巴克業績飆升主要受益於全球同店銷售額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反彈,美國及海外市場均衡增長。

2009年至2010年10月止 星巴克(SBUX)全年盈利1.29美元,比2009年度0.80美元上升61%。

Starbucks Kraft


發展 及 2011年目標

卡夫食品 終止合作關係

早些時候,星巴克(SBUX)指控卡夫食品(Kraft)多項違約,包括對食品雜貨店的銷售管理不善。該公司計劃於今年3月1日提前終止與卡夫的合作關係。過去12年,卡夫一直負責星巴克咖啡及茶飲料在食品雜貨店的銷售,營收從最初的5000萬美元增至5億美元。

星巴克(SBUX)每年通過卡夫的渠道在全球各地的超市、賣場和雜貨店,賣出5億美元咖啡產品。 但隨著星巴克(SBUX)推出速溶咖啡等產品,市場估計它決定自己直接管理零售渠道。

Starbucks Kraft

早在2010年8月,星巴克(SBUX)就曾向卡夫(Kraft)提出過花7.5億美元將這一分銷業務收回的買斷方案,遭到了卡夫的斷然拒絕。10月,星巴克(SBUX)再次發難,它致信卡夫,聲稱後者沒有很好推廣星巴克(SBUX)的袋裝研磨咖啡,在零售店裡也沒有給出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其產品,限其在30天內整改,否則就要於2011年3月1日結束與卡夫的合作。

但卡夫(Kraft)在12年內將星巴克的業務從每年5000萬美元收入規模做到5億美元,現在當然不想白白將這一市場拱手讓還。2010年12月,卡夫公司(Kraft)向紐約南部地區美國地方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法院阻止星巴克撕毀雙方的協議。

據分析師估算,卡夫(Kraft)每年能從雙方的合作銷售中獲取15%~20%的銷售額利益,通常無故解約需加溢價35%—如果法院判決對卡夫有利,星巴克(SBUX)收回渠道的成本可能為15億美元。

之所以如此急於收回對卡夫(Kraft)的授權,與星巴克(SBUX)的轉型密切相關。 此前,由於快速擴張帶來的業績大幅下滑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促使星巴克(SBUX)開始發掘門店銷售外的新業務增長點—它選中了速溶咖啡作為非門店業務的重點,並於2009年9月推出“星巴克VIA速溶咖啡”。

儘管現在不少人認為銷售速溶咖啡會損害星巴克(SBUX)的高端形象,但它能幫助公司迅速增加收入,吸引那些不愛進咖啡店的消費者。 僅2009年,速溶咖啡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高達210億美元,英國的咖啡銷售中80%來自速溶咖啡。

根據2010年第三季度財報,星巴克VIA速溶咖啡在北美、英國和日本三個非卡夫控制地區的銷售網點數目已經達到了3.7萬個。 由於VIA速溶咖啡的價格比普通速溶咖啡價格要貴幾倍,而卡夫控制著多數超市渠道,如不收回卡夫(Kraft)控制的超市與雜貨店渠道,星巴克(SBUX)很難在其它地區繼續大規模推廣這一產品。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包裝消費品業務

星巴克(SBUX)表示,包裝消費品業務的增長應該超過零售咖啡業務。該公司希望通過超市、倉儲式商店、餐廳和酒店等多種渠道出售更多的星巴克品牌産品,包括袋裝咖啡和茶、Via速溶咖啡、瓶裝飲料及冰激凌。包裝消費品業務在星巴克107億美元營收中僅佔7%的比重。該公司表示,包裝消費品業務擁有健康的利潤率和大量的增長空間。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中國市場發展

上年12月,星巴克(SBUX)表示,計劃2015年將其在中國的咖啡館數量增加兩倍,至1500家。星巴克還表示,將尋求收購,以幫助加快袋裝咖啡及咖啡以外的其它消費品的銷售。

星巴克宣布受中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部分產品價格上調2元。由於原料成本上漲,星巴克(SBUX)自今年1月1日起將中國門店部分飲料價格上調2元人民幣(約合0.30美元)。

星巴克 (Starbucks, SBUX)


近年業績摘要

每股盈利 (美元) 每股盈利銷售額
2008年 Q1$0.28--
2008年 Q2$0.18--
2008年 Q3$0.16--
2008年 Q4$0.10--
2009年 Q1$0.15--
2009年 Q2$0.16--
2009年 Q3$0.24--
2009年 Q4$0.24--
2010年 Q1$0.3327.2 億美元
2010年 Q2$0.2925.3 億美元
2010年 Q3$0.2926.1 億美元
2010年 Q4$0.3728.4 億美元
2008年 全年$0.71103.8 億美元
2009年 全年$0.8097.7 億美元
2010年 全年 (10月止)$1.29107.1 億美元



參考:

1. 星巴克 (SBUX) 業績

http://www.cnyes.com/usastock/statutory.aspx?code=SBUX

2. 星巴克為控零售渠道欲結束與卡夫合作 2010-12-21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敬請注意。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筆者不是推薦或介紹股票給大家,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13 Dec 10 - 花旗集團(Citigroup) 第3季業績

美國財政部12月6日‎表示,已經以每股4.35美元的作價,出售了花旗銀行24億股股票,而透過今次的出售行動,令美國納稅人總共賺到68.5億美元。

3.25美元購入,平均4.14美元全沽出

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為了挽救金融機構和其他陷入嚴重資金困難的企業,實施了不良資産援助計劃(TARP)。其中對花旗集團,美國政府共向其提供了450億美元的救助資金,花旗集團去年12月已歸還200億美元,其餘250億美元則以每股3.25美元的價格轉為花旗集團77億普通股,由政府持有,相當於27%的股權。

77億股花旗股票的出售均價為4.14美元,因此售股部分獲利68.5億美元,如果再加計信託優先股的償還,以及花旗支付的股息和股利,美國國庫除了可以拿回原本紓困的450億美元外,還可望獲利120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目前仍然擁有4.651億股花旗認股證,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則代表財政部仍持有價值8億美元的信託優先股。






公司簡介Citigroup (C) 是美國第三大銀行
市值(美元)1386億
現時股價4.77美元 (2010-12-13 收市價)
市盈率-- 倍
2009 每股盈利(美元)(0.30)美元
2010 每股盈利(美元)0.31美元(第3季止)



花旗集團(C) 第3季度業績

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花旗集團(Citigroup)收入21.7億美元,或每股7美分。去年同期,花旗凈收入為1.01億美元。但整體營收下跌10%,至207億美元。

地區消費銀行業務的營收增長3%,至81.6億美元,該部分的利潤增長76%,至12.3億美元。證券和銀行部門的營收增長14%,至55.9億美元,利潤增長66%,至13.8億美元。交易服務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3%,至25.4億美元。

另外,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第三季度的貸款損失為46.4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73.7億美元的水平。花旗集團(Citigroup)創立花旗控股部門的目的是容納計劃剝離的業務。

截至9月30日,花旗集團(Citigroup)的第一級資本比例為12.5%,第一級共同比例為10.3%。

「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正經營收入繼續證明了,我們正在成功地執行我們的戰略,並且我們相信我們已經將所有的元素布置妥當以保持持續盈利能力。」花旗集團CEO潘偉迪(Vikram Pandit)在一份聲明中說。

潘偉迪已經通過裁員和剝離數項業務來降低支出,包括美邦公司(Smith Barney brokerage)、Primerica壽險部門和日本的Nikko Cordial securities。




花旗集團 近年新聞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佈合併,合併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藍色字標。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併組成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于一身的金融集團。



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團發佈的季報顯示,該行2008年第四季度巨虧82.9億美元,為連續第五個季度虧損,至此,花旗2008年全年的虧損超過18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最大年度虧損。同時宣佈了重大資產重組計畫,花旗將旗下業務一分為二,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剝離出去。根據聲明,花旗集團(Citigroup)拆分為“花旗銀行”和“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兩部分,正式終結十多年來的「金融超級市場」(financial supermarket)全方位經營策略。

花旗是採取「好銀行─壞銀行」(good bank-bad bank)模式,固守體質較為健全、獲利能力較強的全球銀行業務,問題業務與不良資產則分割處理。

花旗銀行將保留集團在100多個國家的傳統銀行業務;花旗控股則將納入一些“非核心”的資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和經紀業務等,主要包括CitiFinancial、 Primerica金融公司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日興資產管理公司。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還包括一個“特別資產池”,其中主要是一些2008年11月獲得聯邦政府擔保的非優質資產。






近年業績摘要
每股盈利(美元) 盈利 (持續業務)純利
2009年 Q1$(0.16)$(0.18)
2009年 Q2$0.51$0.49
2009年 Q3$(0.23)$(0.27)
2009年 Q4$(0.34)$(0.33)
2009年 全年--$(0.30)
2010年 Q1$0.14$0.15
2010年 Q2$0.09$0.09
2010年 Q3$0.08$0.07
2010年 Q4----
2010年 全年----



參考:

1. 花旗銀行 (Citigroup) 業績 公佈

http://www.citigroup.com/citi/press/2010/101018a.htm

http://www.citigroup.com/citi/fin/data/qer103s.pdf

http://www.cnyes.com/usastock/statutory.aspx?code=C&qm_page=23884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敬請注意。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筆者不是推薦或介紹股票給大家,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

07 Nov 10 - 巴郡(Berkshire Hathaway) 第3季業績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第三季純利倒退近7.7%,主要受股票指數掛衍生工具合約損手拖累。不過,核心業務盈利仍有逾三成半升幅,因股神去年「一鋪過押注的」Burlington鐵路表現強勁且全數入帳,加上飛機租賃業務理想。

巴菲特在業績報告中繼續對經濟前景投下信心一票,指政府行動對公司影響尚未明確,但相信整體經濟前景將得以改善。巴郡指上季製造、零售和服務等業務均有改善,反映美國經濟已回穩,料今年餘下時間將持續改善。




公司簡介Berkshire Hathaway Inc. is a holding company owning subsidiaries engaged in a number of diverse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are insurance businesses conducted nationwide on a primary basis and
worldwide on a reinsurance basis. Berkshire also owns and operates a number of other businesses engaged in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as identified herein.
現時股價BRK.A 125,560.00美元
BRK.B 83.72美元
 (2010-11-05 收市價)
市盈率16.69倍
2009 每股盈利(美元)7,522.65美元
2010 每股盈利(美元)4,948美元  (第3季度止)
= 1,390美元 + 1,866美元
+ 1,692美元


巴郡(BRK) 第3季度業績

由「股神」巴菲特執掌的巴郡(BRK)11月5日發布財報,第3季度淨利降至29.9億美元,或相當於每檔A股1814美元,而去年同期淨利為32.4億美元或等於每檔A股2087美元。


除去已兌現投資收益和虧蝕後,巴郡營運獲利為27.9億美元,等於每檔A股1692美元,優於公司一年前的20.6億美元(每檔A股1325美元)。

此外,在第三季期間,以衡量公司內在值的每股賬面值計,巴郡市值揚升7.5%至每A股90823美元。

截至今年9月30日止,巴郡手頭現金達345億美元,遠多於前一季的280億美元;上季巴郡股票投資組合價值升至576億美元,高於前一季的547億美元,巴郡帳面值由第二季的1,428億美元增長至1,497億美元。

衍生工具

受美元下跌拖累,巴郡持有的股票相關衍生工具上季錄得7億美元虧損,拖累盈利倒退。巴郡上季的衍生工具業務由賺變蝕,由去年同期勁賺17.3億美元,逆轉為錄得1.46億美元虧損(約11.38億港元),當中股票相關衍生工具蝕7億美元,信貸違約掉期(CDS)合約則賺5.19億美元。在今年首九個月,巴郡的衍生工具帳面虧損已擴大至19.1億美元,扭轉去年首三季賺25.7億美元勢頭。

巴菲特曾稱,有關股票指數衍生工具合約與標普五百指數、富時100指數、Euro Stoxx 50指數及日經平均指數相關。

鐵路

巴郡2月時收購「鐵路王」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BNSF)股權後,後者上季為巴郡貢獻利潤7.06億美元,較上季的6.03億美元為佳,更遠勝BNSF去年同期被收購前的4.88億美元。



飛機租賃

飛機租賃部門 NetJets扭虧為盈,亦推動巴郡整體盈利增長。

保險業務

然而,巴郡的核心保險業務上季表現較遜色,期內保費收入按年大跌42%至1.99億美元。

另外,瑞士再保險(Swiss Re)近日宣布要提前償還巴郡在金融危機時的注資。根據初步計算,巴菲特這筆投資的報酬率,兩年下來可能超過13億美元,相當於淨賺40%。兩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正盛時,巴菲特透過收購可轉換債券,向瑞士再保險注資30億瑞郎。

瑞士再保險表示,除本金外,還將向巴郡支付6億瑞郎(約6.23億美元) 的「溢酬」。此外,可轉換債券的利息(12%)也將全額支付,估計約7億瑞郎,但沒有違約金的困擾。



2009年 業績

由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舵的巴郡(Berkshire Hathaway),一直沿用股神的「價值投資法」及「人棄我取」的策略,令其過去44年的年均回報率高達20.3%。

面對無人能夠抵禦的金融海嘯,巴郡的投資亦蒙受嚴重損失,單是2008年第四季,其衍生工具業務已錄得46.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而全年純利亦由2007年的132.1億美元,急挫六成至49.9億美元,是歷來最差的業績。股神坦言:「在2008年,我做了愚蠢的投資決定。」

不過,股神始終堅持其審慎積極的投資態度,貫徹「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的哲學。巴郡趁市況低迷,斥資50億美元及30億美元,分別購入高盛及通用電氣的優先股,賺取高達10厘的高息。

至2009年,巴郡投資收益全面翻本,首20隻持股年內的股價皆錄得升幅,全年純利則大增逾六成,至80.6億美元(628億港元)。巴郡業務廣泛,由糖果製銷、商品零售、家具裝潢,以至報章媒體、鋼鐵公司及飛機租賃等均有染指。去年11月,巴郡斥260億美元收購美國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BNSF)股權,是巴郡歷來的最大收購。
雖然業績理想,但巴菲特仍保持一貫的謙遜態度,指未來巴郡要跑贏大市的機會越來越低。




巴郡接班人

已屆八十高齡的巴菲特,繼任人選一直是外界注焦點,股神在本月一日委任39歲的對沖基金經理Todd Combs為巴郡公司投資經理,更暗示他是管理巴郡1,000億美元(7,800億港元)投資組合的接班人。

這次任命,令外界跌得一地眼鏡碎,因為巴郡投資管理一直盛傳由現年44歲的李祿接班。對於不加盟巴郡,李祿僅以一句「我決定維持現狀」回應,拒詳細解釋。李錄和巴菲特也沒提及,他的政治敏感身份,是否令他打退堂鼓原因之一。李祿目前仍在中國通緝學運領袖名單之中,上月雖陪伴巴菲特訪華,但非常低調。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04 Apr 2010 - 美國 LED 生產商 CREE

筆者未買過真明麗(1868),只知道從事研究及開發、製造及分銷白熾燈飾、LED燈飾及舞台燈產品。筆者也有一個朋友因為環保的概念(LED)曾經買過真明麗(1868),所以注意到 真明麗(1868)2009年上半年美國和歐洲營業額持續下跌,歐洲營業額更下降30%以上,毛利率亦下降。

筆者不了解真明麗(1868)商業模式與未來展望,對先思行(0595)入股從事超高亮度LED晶片研發及製造的韓國Wavesquare也沒有認識。今天亦不是想談 真明麗(1868),而是一隻倍升美股CREE,取其技術及本錢遠勝同行。筆者於黃國英談「看見別人看不到」時,聽他介紹了CREE。

LED晶粒/燈膽的投資前景

現時全球發電量中,約20%用於照明。使用LED電燈膽,可以節省85%耗電。屈指一算:全球改用LED膽,總用電量會下降17%,遠勝狂起風電及太陽能電廠多矣。 價貴令LED燈不普及,但壽命較長,連埋慳咗的電費,圍起數來未必太貴。如像美國政府般補貼,在民眾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改用者應不少。靠補貼突破價格太貴的障礙後,路應是無限寬廣。近年來隨著發光效率提升,以及全球綠能話題的高漲,讓LED在照明市場中取代傳統燈源的腳步不斷加快,讓LED成為表現耀眼的明星產業。

LED市場成長的趨勢非常明顯,以日本市場為例,從去(2009)年7月到11月,LED燈泡的銷售狀況節節攀升,成長率的表現高達35倍。至於成長的主要動力確實來自LED背光與照明兩大應用領域,目前背光市場的成長快速,但就中長期來看,照明市場才是LED產業的「大餅」所在。目前LED晶粒/模組佔燈具的成本約35%,其他65%分別為電源供應器、機構、驅動電路、光學、研發成本等,使得這些非光源部分佔成本的比率已不容忽視,在技術上的重要性也愈來愈高。

要能滿足三個條件的LED,才稱得上是照明等級的LED:一是具有極佳的亮度與發光效率表現;二是發光的品質要好,這可以從色彩的一致性(BIN)、CRI、亮度的均勻性三點上來評估;三是有效的使用壽命要長,色彩也不會因時間而快速偏移。另外有一點,就是要能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的標準。

世界五大LED制造商
1. 科銳(CREE)
2. 歐司朗(OSRAM)
3. 飛利浦(PHILIPS)
4. 日亞(Nichia)
5. 首爾半導體(Seoul Semiconductor)

LED 生產商 CREE

CREE從事LED上游晶粒生產,產品需求上升,帶動銷售額與毛利率,令季度盈利急增。CREE產品主要應用於半導體照明領域,產品號稱在全球擁有超過30%的佔有率。除了LED照明設備,CREE LED在背光的應用上已從手機、監視器、筆電,一路拓展到成為液晶電視的顯示器主流背光燈源。

CREE做的不是一般的LED,而是照明等級的LED。要落實這樣的定位,CREE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就LED晶粒下手,改善其出光量及發光效率,以降低能源損耗;二是就螢光粉系統下手,改善發光的品質,以滿足各種照明應用的需求;三是就LED封裝下手,提升其長期使用的可靠度,讓消費者更為滿意。



CREE的背景:原本做半導體,經過07、08年兩次收購,開始生產LED燈和組件。其中一項,是收購香港的LED燈生產商COTCO。時至今日,LED產品已佔公司收入的87%。CREE更於09年在廣東惠州購置廠房,面積近60萬平方尺。2月中旬,黃國英時介紹$56(美元,下同),現在已達$70以上。

過去兩年,CREE於LED的收入增長,分別為19%和35%,營業額逾5億美金、年賺3千萬。除生意收入外,各地政府的補貼、訂單、研發贊助,更是紛至沓來。

黃國英說:「以組合4%資金下注,目標是希望LED燈一如所料,在數年間快速崛起,股價隨之水漲船高,賺2-3倍,而不是那種10元買,9元斬,看11元的"合味道式"投機。由於但很多朋友沒有美股戶口,有得睇無得跟,只能糾纏可否以真明麗(1868)代替CREE,平白浪費一個蠻好的機會。」

CREE 在中國

CREE於2009年11月宣布收購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佔地達592,000平方英尺的廠房,以開拓市場為主要考量,預計2010年下半年即可量產。2009年光是中國地區已經占了CREE將近1/4的營收來源。而CREE於2010年中國市場的布局十分強調本地化。並且“科銳芯,中國情”作為CREE今年在中國本地化的重要目標。 CREE在中國幾項重大的指標性工程中,也都取得了具體的成果,例如世博主題館、世博中心,就應用了CREE的LED元件。



CREE 在台灣 Vs 真明麗(1868)

在台灣方面,中電(1611) (不是 香港 0002.HK) 近期積極發展綠能事業如LED照明、電動自行車等。中電(1611)的LED產品主要是跟大廠CREE策略聯盟,由其提供Chip(晶片)與技術,中電加以製造成照明器具,並透過旗下通路銷售CREE的Chip與掛上東亞照明品牌的燈具。

不過,對於LED照明大廠真明麗(911868)來勢洶洶,將與中電(1611)爭食LED市場,市場認為真明麗擅長上下游整合,使成本較低、售價較具競爭力,但其產品主要鎖定中低階市場,與中電的中高階市場有所區隔,而中電採用CREE的晶片,品質、品牌形象較受市場認同。

CREE 業績

2月19日CREE 2010會計年度第2季(2009年10-12月)財報:營收年增35%(季增18%)至創紀錄的1.995億美元;本業每股盈餘由一年前同期的0.20美元跳升至0.38美元。展望2010年本季(1-3月),Cree預估營收將再創歷史新高,升至2.15-2.25億美元;每股盈餘預估將達0.41-0.44美元。

對筆者來說,現在CREE現價的PE過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2010年本季(1-3月)業績。(4月6日後記: 4月5日 CREE 上升10%至$77.63。)


LED 生產商 CREE業績 (美元)
現時股價70.60
目標價 80.0(美林) - 91.0 (Cantor)
2009年 PE97.5
2010年 PE (E)43.8
2008年 EPS0.62
2009年 EPS0.67
2010年 EPS (E)1.61 (E) (增長約140%)
2009年 Q1 EPS 0.15
2009年 Q2 EPS 0.20
2009年 Q3 EPS 0.13
2009年 Q4 EPS 0.18
2010年 Q1 EPS (09年6月 - 09年8月)0.30 (增長約100%)
2010年 Q2 EPS (09年9月 - 09年12月)0.28 (增長約90%)
2010年 Q3 EPS (10年1月 - 10年3月)(E)0.41 - 0.44 (E)
2010年 Q4 EPS (10年4月 - 10年6月)(E)0.50 (E)




參考:
1. 黃國英 「避實擊虛」搶佔優質股,2010年2月18日
2. LED Inside「科銳芯、中國情」,CREE積極落實中國本地化策略,2010年1月26日
3.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41/12/35902611.pdf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02 Mar 2010 - 巴菲特致股東信 (2010年) 去年業績強勁

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 (Berkshire Hathaway) 第四季盈利跳升,因與世界股市連結的衍生工具下注復活。該公司在年報表示,淨利升至30.6億美元或每股1969美元,遠優於2008年度同期淨利僅為1.17億美元或每股76美元。

全年純利增長61%,賺80.6億美,主要是20大持股在去年全面升值,巴郡的普通持股在去年12月底價值590.34億美元。

巴菲特預期,美樓市明年見底,在約1年後住房的問題將會遠去,房價格將會遠遠低於泡沫時期的水平,屆時房屋的賣方或放款人雖然會受到損失,但相對地,房屋買家會從中獲益。



當年巴郡投資在比亞迪(1211)的金額達2.3億美元,持有近一成股份,現時該批股份市值超逾19億美元,錄得賬面賺7.56倍。另外,巴郡投資的可口可樂去年股價升幅達兩成九;富國銀行升一倍;美國運通升兩倍。

巴郡截至去年底最大持股為美國運通,共持有該公司12.7%股權;其次為比亞迪;可口可樂則排第三位,持股比重為8.6%。根據美國證監會的資料,巴郡已分別把藥廠Sanofi-Aventis及英國最大零售商Tesco的持股,增持至1.9%及3%。

巴菲特在致股東信函中表示,儘管巴郡仍在擴張,但該公司一如過去多年大幅跑贏大市的機會已急降,未來的趨勢可能仍會令投資者「不悅」。巴郡股價過去一年共上升了五成二。



巴郡去年業績增長為歷來其中最佳的一年,但仍然遜於標普500指數的26.5%升幅。這是巴郡歷來第7次遜於大盤表現。不過由1965年起計算,巴郡每年增長平均達20.3%,較標普500指數的9.3%要高得多。2月中,巴郡正式被納入標普500成分股,還吸引了大批投資者。

BRK-A:


BRK-B:


2010年 股東的信

股神巴菲特在今年給股東的一封20頁長的信中,照例先向股東報告這一年的成績,但也不忘教育新股東,希望他們多了解公司的一切。他還提醒股東,面對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絕對不要猶豫。

波克夏在2月時新添約6.5萬名新股東,主要是來自去年以267億美元收購的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這些新股東可能比較不熟悉巴菲特的投資和經營哲學,所以巴老在信中強調,希望所有股東都能了解波克夏的營運、目標、限制和文化。

巴菲特要求所有人、尤其是新股東,能細讀信中揭示的公司原則,「希望為BNSF的新人上一堂『新生訓練』,也幫所有老股東溫故知新。」

整體而言,去年是Berkshire Hathaway(巴郡)豐收的一年。公司持有的普通股淨價值,成長一倍至240億美元。在13檔市場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持股中,有八檔遠高於巴菲特當時買進的成本;尤其是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和寶鹼(P&G),帳面獲利更可觀,至少在45億美元以上。

但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卡夫食品(Kraft)和美國銀行集團(US Bancorp)這三檔持股的價值,最多卻銳減逾8億美元。巴老去年大幅縮減康菲石油的持股,卻仍無法止血,該股股價今年又跌5%至48美元附近,遠低於當時他購入的72美元。

在旗下其他公司表現方面,他提到市場關心的NetJets飛機租賃公司表現。該公司全年虧損7.11億美元,但他保證今年可能會轉虧為盈,只要美國經濟不再惡化,或者私人飛機租賃界出現負面發展。

巴老還預言,一年內住宅不動產市場的問題大多應該就會遠離,而過去這動盪的兩年,其實是最佳的投資時機。他覺得最佳的機會點是債券市場,可惜波克夏沒有多買一點。

他在信中寫道:「去年我告訴各位,當時公司和市政債市場存在相當不尋常的狀況,這些證券的價格相較於美國公債顯得出奇地低。我們看出這個情況也進場買了一些,但我應該多買一點。大好機會難得降臨,當天上掉下黃金時,要拿桶子去裝。」

巴菲特也說,在金融風暴最嚴重時期,他投資高盛和奇異(GE)等大企業的策略,就股利而言得到豐厚的回報。

巴菲特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致股東信中,他向新投資者解釋了他的信條:

保持流動性充足。他寫道,我們決不會對陌生人的好意產生依賴,我們對自己事務的安排,一定會讓我們極有可能面臨的任何現金要求在我們的流動性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另外,這種流動性還將被我們所投的多家、多樣化的公司所產生的利潤流不斷刷新。

大家都拋時我買進。巴菲特寫道,在過去兩年的混亂中,我們把大量資金用起來﹔這段時間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極佳時期,因為恐慌氣氛是他們的最好朋友……重大機遇難得一見,當天上掉金時﹐要拿一個大桶而不是頂針去接。

大家都買時我不買。巴菲特寫道,那些只在評論家都很樂觀時才投資的人,最後都是用極高的代價去買一種沒有意義的安慰。從他這句話推導,顯然是要有耐心。如果人人都在買進時你做到了按兵不動,那麼只有在人人都拋售時你才能買進。

價值﹐價值﹐價值。巴菲特寫道﹐投資中最重要的是你為了什麼而給一家公司投錢──通過在股市中購買它的一個小部分──以及這家公司在未來一二十年會掙多少。

別被高增長故事愚弄。巴菲特提醒投資者說,他和伯克希爾副董事長芒格(Charlie Munger)不投那些“我們不能評估其未來的公司”,不管它們的產品可能多麼讓人興奮。

多數在1910年賭押汽車業、1930年賭飛機或在1950年下注於電視機生產商的投資者,到頭來輸得一無所有﹐儘管這些產品確實改變了世界。“急劇增長”並不一定帶來高利潤率和高額資本回報。喂﹐有沒有人下注於中國?

理解你所持有的東西。巴菲特寫道,根據媒體或分析師評論進行買賣的投資者不適合於我們。

防守好於進攻。巴菲特寫道,雖然我們在某些市場上揚的年頭裡落後於標普指數,但在標普指數下跌的11個年頭裡,我們的表現一直好過這一指數﹔換句話說,我們的防守一直好於進攻,這種情況可能會繼續下去。在動盪年代,巴菲特的這些建議都是符合時宜的。




P.15: An Inconvenient Truth (Boardroom Overheating)

Our subsidiaries made a few small “bolt-on” acquisitions last year for cash, but our blockbuster deal with BNSF required us to issue about 95,000 Berkshire shares that amounted to 6.1% of those previously outstanding. Charlie and I enjoy issuing Berkshire stock about as much as we relish prepping for a colonoscopy.

The reason for our distaste is simple. If we wouldn’t dream of selling Berkshire in its entirety at the current market price, why in the world should we “sell”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company at that same inadequate price by issuing our stock in a merger?

In evaluating a stock-for-stock offer, shareholders of the target company quite understandably focus on the market price of the acquirer’s shares that are to be given them. But they also expect the transaction to deliver them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ir own shares – the ones they are giving up. If shares of a prospective acquirer are selling below their intrinsic value, it’s impossible for that buyer to make a sensible deal in an all-stock deal. You simply can’t exchange an undervalued stock for a fully-valued one without hurting your shareholders.

Imagine, if you will, Company A and Company B, of equal size and both with businesses intrinsically worth $100 per share. Both of their stocks, however, sell for $80 per share. The CEO of A, long on confidence and short on smarts, offers 11⁄4 shares of A for each share of B, correctly telling his directors that B is worth $100 per share. He will neglect to explain, though, that what he is giving will cost his shareholders $125 in intrinsic value. If the directors are mathematically challenged as well, and a deal is therefore completed, the shareholders of B will end up owning 55.6% of A & B’s combined assets and A’s shareholders will own 44.4%. Not everyone at A, it should be noted, is a loser from this nonsensical transaction. Its CEO now runs a company twice as large as his original domain, in a world where size tends to correlate with both prestige and compensation.

If an acquirer’s stock is overvalued, it’s a different story: Using it as a currency works to the acquirer’s advantage. That’s why bubbles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stock market have invariably led to serial issuances of stock by sly promoters. Going by the market value of their stock, they can afford to overpay because they are, in effect, using counterfeit money. Periodically, many air-for-assets acquisitions have taken place, the late 1960s having been a particularly obscene period for such chicanery. Indeed, certain large companies were built in this way. (No one involved, of course, ever publicly acknowledges the reality of what is going on, though there is plenty of private snickering.)

In our BNSF acquisition, the selling shareholders quite properly evaluated our offer at $100 per share. The cost to us, however, was somewhat higher since 40% of the $100 was delivered in our shares, which Charlie and I believed to be worth more than their market value. Fortunately, we had long own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BNSF stock that we purchased in the market for cash. All told, therefore, only about 30% of our cost overall was paid with Berkshire shares.

In the end, Charlie and I decided that the disadvantage of paying 30% of the price through stock was offset by the opportunity the acquisition gave us to deploy $22 billion of cash in a business we understood and liked for the long term. It has the additional virtue of being run by Matt Rose, whom we trust and admire. We also like the prospect of investing additional billions over the years at reasonable rates of return. But the final decision was a close one. If we had needed to use more stock to make the acquisition, it would in fact have made no sense. We would have then been giving up more than we were getting.



P.16:
When stock is the currency being contemplated in an acquisition and when directors are hearing from an advisor, it appears to m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get a rational and balanced discussion. Directors should hire a second advisor to make the case against the proposed acquisition, with its fee contingent on the deal not going through. Absent this drastic remedy, our recommendation in respect to the use of advisors remains: “Don’t ask the barber whether you need a haircut.”





Berkshir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vs. the S&P 500





您可能也喜歡: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blogger…